2024!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进一步 _中国经济网

admin 1周前 (06-16) 德甲 16 0

2024!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进一步 _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1月23日讯 (记者 梁木)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在今天上午举行的2023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总结了过去一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进展,布置了今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工作重点。

  扶上马再拉一把 做好脱贫“后半篇文章”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介绍,2023年,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今年,农业农村部将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基础上,集中更多资源,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抓监测帮扶守底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广使用大数据预测预警手段,及时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至少落实一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做好兜底保障;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条件的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坚持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

  二是抓产业就业增动力。这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举措,也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长久之策。产业方面,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保持总体稳定,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健全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就业方面,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用好就业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渠道,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三是抓政策落实促发展。组织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统筹用好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等各类帮扶资源。同时抓紧研究谋划过渡期后的具体制度安排,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抓好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与农民期盼还有不小差距,邓小刚表示,乡村建设将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逐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邓小刚介绍了乡村建设的几项具体工作:适应农村常住人口变化新形势,聚焦通村组路硬化、自来水稳定供给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短板,协同布局项目、集中建设推进;推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质量;稳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成熟一个改一个,切实提升改厕质量;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有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强乡村建设关键领域科技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推动制修订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等标准;通过“万企兴万村”等推动各方力量参与乡村建设。

  邓小刚强调,农民群众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要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的实施机制,让农民想建设、愿意干、能参与。从健全参与机制、丰富参与方式、强化参与保障三方面发力,健全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等机制;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建设;采用党员责任区、街巷长制、“门前三包”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管护;将农民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作为实施乡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